close


  畫 名:牧神和河神
Pan and Syrinx
作 者:布雪 Boucher
年 份:1759
畫 作:油彩.畫布 Oil on canvas
尺 寸:32.4 x 41.9 cm
出 處:英國倫敦國家畫廊 National Gallery, London


圖文引用自西洋名畫欣賞http://www.ss.net.tw/art/



 

轉載(把這份情傳下去)~26~當生命不再回頭 (作者\慈玟)


什麼時候我們會痛切地感到生命不再回頭?
是在生離死別的關口,長久連結的人倫關係將戛然終止, 共同編織的美夢永無法實現的可能, 要從前人情物事重演已成奢求。


有一天,在冬陽乍現的午夜後, 看到相識的童師姊推著一位坐輪椅老人, 在慈濟醫院的人行道上散步。 我以為她是從美國回來醫院做志工,待上前打招呼, 才知「老人」是她患了猛爆性肝炎轉為肝癌的先生。


病後瘦了二十公斤的李師兄,皮膚暗黃, 已然失去彈性與光澤,聲音微弱, 但因雙目依然有神,雙手一再合十作禮, 倒又像四、五歲純真的童子模樣。


師姐則像母親一樣,不時撫摸他毛線帽底下髮已稀疏的頭。 曾聽師姐談過,她非常依賴先生, 出遠門都是先生幫她打理行李。 想不到今日她必須學習堅強獨立, 也成功地說服先生放下在美國的事業,專心回到花蓮養病。


她臉上閃著異樣光采地告訴我, 等先生好了之後,兩人要一起努力做慈濟。
五天後,傳來她先生往生的消息:
從助念到舉行告別式、火化,在短短兩天中完成。


師姊時而鎮定,時而悲痛幾至昏厥。 他們才回來十天,才剛剛安頓好, 許多行李尚未打開,先生就這樣走了。 她措手不及,不斷陷入這些時日以來依然鮮活的記憶裹, 向前往安慰的人訴說先生病情似已好轉後的言語笑貌。 這樣的回憶情何以堪,不能討價還價要上天垂憐, 給這對夫妻多些時間,真的開始共同做慈濟。 對師姐而言,此後的生命光景已變得陌生, 舊時的生活基調與情感所繫幾成幻影,是不會再回來的了。


說過去喚不回,是因為我們情深到萬般不捨, 是因為我們往往從親密的伴侶身上,映照自己的存在。 也是因每天的生活是這般真實地經歷感受, 所有的盤算也都成了理所當然。


也許是歲月沈澱後的力道與美感, 讓我們以為今日的生活擁有,將如柳絮翻飛般地延續。 走在從過去連接到未來的繩索上, 我們以為走得安心,不料繩索會啪的一聲斷裂。


其實,我們周遭的人事充滿了變數, 只是我們習慣活在某種思想、情感與生活的框架裏, 以致於該應變時便充滿不安、恐懼,甚或不甘。 生生滅滅是存在的本質, 外在的物質狀況有明顯的「成住壞空」, 內在的精神意識又何嘗不是流轉不備德。 我們用「我」去感覺這個世界, 但是,一個人可以看清多少「我」的本質? 那數不清的念頭、欲望、說的話、做的事、走的路, 以及生命經驗情狀的集合體中,到底「我」在哪裏?


不能確定哪一個是真正的「我」, 其實是在說,無數個「我」已經死去, 也有無數個「我」等待蛻變重生。 家庭、工作與生活大大小小變化逼近, 使每個人成了過河卒子,只有拼命向前。 而在刻骨銘心感覺到生死別離,生命不再回頭的當下 我們才會恍然領;生命的起起落落是常, 世界是無數的眾生過戲,你我所有的感受都一樣。 也是這一刻,才會讓我們起無量的悲心。


有一天,去心蓮病房看學生做「生死學」課程的病房觀察實習, 看到兩位病人家屬正埋頭靜靜地摺紙蓮花, 準備給慈濟義賣。年長的「阿嬤」告訴我們, 她可以從早做到晚,一點也不厭倦。 在一旁的是「阿嬤」的弟媳,照顧病重的丈夫而顯得憔悴, 但仍露出溫婉的笑容。


「阿嬤」當然知道弟弟在咫尺之外的病房步向死亡, 但她自有一分氣定神閒,一面摺花, 一面向靠過來的學生講做人要寬厚的道理。 知道學生還未用晚餐,馬上起身去煮麵線,讓大家吃得皆大歡喜。 那樣的偶然相遇,短短的半小時,我們就有如一家人。 是因我們同時面對生命永不回頭的事實,釋然地真誠相待嗎? 其實,我們還是可以想像, 「阿嬤」背地裏會發出輕微的喟嘆, 只是,趁著還有一回氣在, 她把所有對生命的疼惜都輕輕地進蓮花瓣中, 要給許多不相識的人得到喜悅和照顧。


當生命不再回頭, 許多美好的事情才正要發生。(選自三七四期慈濟月刊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r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